補藥的選用 當感到筋疲力盡、少氣懶言、易出汗時可用補氣藥,如人參、黃 、白術、山藥、冬蟲夏草。也可用人參蜂皇漿等成藥來補氣。如果感到頭暈眼花、疲倦乏力、面色萎黃,應陰用補血藥,如當歸、熟地、阿膠、桂圓等。也可用十全大補丸等來補血。對於頭暈目眩、午後升火、夜間盜汗、咽干口燥、自己感覺內熱的人要用補陰藥,如沙參、麥冬、百合、女貞子等。年老體衰、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者則需要益腎助陽的補陽藥,如鹿茸、蛤蚧、補骨脂等,也可用全鹿丸、固本精、腎寶等中成藥。 選用補藥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補其所需。最好不要長期服用。小兒和青少年因為正在生長發育期,內臟功能尚未健全,所以不要用補藥。 有的人深怕身體虛弱,一心想喫點人參來補養補養,也有的人把一些黃 、黨參、當歸、三七、阿膠之類的中藥同什麼雞、牛、羊、豬、狗、兔、甲魚之類的肉同煮同吃,說這是講究吃補藥,結果有的吃了以後,口乾舌燥、鼻孔出血,有的甚至送進醫院掛急診治療。其實,喫補藥無論從中醫理論,或從現代醫學來研究,都是要有一定根據的。因為人體的健康是靠多種營養維持的,而這些營養素隻能從五谷雜糧、蔬菜水果以及各種肉食之類的食品中來吸取。 補藥在中醫臨床上,隻起扶正去邪的作用,也就是說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去戰勝疾病。所以染病之後,造成身體表現某種虛弱和缺乏某種營養,而需要借助於藥物調整人體機能,使其恢復健康,這就是吃補藥的作用。但是運用補藥來治病,那就必須針對病情具體分析。西醫給病人吃什麼維生素,是根據患者缺乏某種維生素;中醫給患者下補藥同樣必須有的放矢,對証下藥。補藥有補氣補血之分,又有助氣升陽之別。如陰血虛就應用補血養陰藥,如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物湯之類的藥治之。如果是陽氣虛,就應用補氣助陽藥,像人參、黨參、黃 、白術、鹿茸等藥補之。如果不分陰血陽氣,一律喫什麼人參、鹿茸之類的藥物,這樣不僅起不到阿補藥的作用,相反會鬧出笑話來。所以,吃補藥應區別藥物性能、作用,方可服用,切忌亂投補藥,以免後悔莫及。
|
| 醫療教育 | 專家名醫談心得 | 健康快訊 | 健康與疾病 | | 健康家庭 | 名醫醫院 | 生達健康系列 | 聯絡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