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物學-黃泰康博士】
 
中藥系統工程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初探
中國藥科大學 黃泰康

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各個分支學科若想再向更高方向發展,則必須在總的目標之下綜合起來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如原子彈的研製,便是在各國尖端分支基礎學科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情況下,經過多學科的進一步綜合發展而成的科技巨星。它便是由系統工程這一學科的研究和運籌才得以實現的。

系統工程是當代正在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一門新興學科。目前,系統科學已由技術系統向社會系統發展,成為解決一系列復雜的、綜合的、大型的許多問題,解決各邊緣學科,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橫向聯繫的一門跨學科的新興邊緣學科。

一、建立中藥系統工程的科技背景。

醫藥學原本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但是,它又和社會環境的許多方面密切相關,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醫藥學所面臨的課題,已經不僅限於醫和藥的單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向醫藥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希望能進一步揭示人體本身、人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等問題;更希望獲得人類自我保健、征服病魔的科學途徑。這一切自然也需要在系統工程的運籌之下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中醫藥學是醫藥學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中藥又是中醫藥的一個方面;在它的下面還有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中藥成份分析、中藥鑒定學、中藥方劑學、中藥成藥學、中藥製藥工業工程設計等分支科目,這些又和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以及地理學、氣象學、氣候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密切相關。因此,它必須走綜合之路,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比較明顯的一個規律就是“綜合”,綜合的對立面是專業,綜合與專業是辯證的統一,沒有專業就沒有綜合,沒有綜合,搞專業就難以突破。實際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身,就是綜合的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綜合而單獨發展的科技。科學技術的行業分類僅是為了一定的需要而人為劃分的。

科學史也證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都是綜合的結果和結晶。眾所周知,達•芬奇此人是位科學家,又是哲學家,還是畫家,更是技術專家和建築工程師。但是,到了牛頓的時代,他就只能搞力學、數學、光學,而且他的力學、數學和光學,也是靠其它行業得到發展的。比如微積分,就是利用流體力學的觀點發展起來的。牛頓以前,不叫微積分,而叫流分法。實際上是流體力學原理在數學上的應用就產生了微積分。牛頓力學是從天文學上的天體規律引進的,然後它和地面上的物體運動相結合,綜合而產生的。所以,科學技術歷來是綜合而成的。

中醫藥學歷經幾千年為人類防病治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歷代真正的醫藥學家,不單單是懂醫理、藥理,還將環境、化學、地理學、時辰學等都聯繫起來。中醫為患者治療疾病,都遵循自身一套樸素而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其中心思想即在於一方面辯明患者的病情,也就是“辯證”明確;另方面著重於方劑配伍的治療效果,也就是講求“藥效”。

中醫學到目前已開展了幾十門分支基礎學科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分子、離子水平的成果,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中藥的奧秘,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這些分支基礎學科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還必須看到長期障礙中藥發展的某些實質問題,即“藥效”的確定,過去沿用的一套研究方式方法就已明顯不能適應實際需要了。因為隨著世界各國“回歸大自然”的呼聲日漸高漲,以及對中醫藥熱的興起,我國的中藥生產不但在產量上遠遠不能滿足世界各國的需求,特別在質量的許多數據上,提不出有力的依據,也就是在“藥效”方面,沒有過得硬的質量保證,在這方面也直接影響中醫藥學的進一步發展。為了中醫藥能面向全球各國提供具有系列化的科學依據、藥效確切的產品,同時為了推動中藥醫學的研究和創新,必須組織有關的各個分支學科研究,綜合協調,尋求突破點。建立中藥系統工程的意義亦在此。

在 17、18 世紀時,科學技術只有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三大塊,以後又增加了工程學、技術學、數學成為六大塊。我國著名的學者錢學森曾經預言:到本世紀末,科學技術可能出現的第七大塊,就是系統工程。因此,提出“中藥系統工程”的學術思想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中藥現代化的必然方向。

二、中藥系統工程研究的目的

如前所述,研究藥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徹底弄清其“治療效果”,因此,一切基礎學科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成果,只要能夠解決“藥效”問題,都應該吸收到“中藥系統工程”的體系之中,以分類歸納、重點整理、找出共性、尋求突破點。如:近年獲得的中藥四氣五味的研究結果,就是從實驗數據中歸納整理出來的基礎成果之一。而這些基礎學科研究的最終目的,仍然是針對“藥效”這個基本問題的。如前所述,影響藥效的原因除去患者自身和醫師對病情的判斷以外,與中藥自身相關的因素仍然很多,涉及藥材的生長環境、品種、成份、含量、質量鑒定、藥材的炮製、有效成份的藥理作用途徑:以及方劑配伍對藥效的影響、成藥工藝對藥效的影響、製藥工業的工程設計對藥理作用的影響、生產以及營銷過程對藥效的影響,臨床用藥如何發揮藥理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這一切都有待於通過中藥系統工程的協調綜合,依靠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對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禁忌、藥理藥化、炮製工藝、病理生理、臨床藥理的研究以確定其藥理作用指標。再者,歸類篩選中藥復方的最佳藥效,通過單味藥的科學性找出每一類中藥復方的共性,以及單味藥和方劑治病機理與人體的關係,利用分子生物學中組成生物體蛋白質和核酸的最基本物質等必需成分,如核糖核酸 (RNA)、脫氧核糖核酸 (DNA)、磷酸等多種氨基酸,來尋找人體與中藥物質組成的關係和藥物與機體平衡的關係;因為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和生命本質的一致性,是一個辯證的統一。同時重視中藥在體內藥物動力學的研究,中藥復方製劑工藝有效性研究,製藥工程裝備、管理、經營等一系列問題對藥效的影響,通過探討機體平衡時的正常數值、機體發生病變時的異常數值、機體恢復健康所需的藥物作用值、藥物毒副作用值的數學關係,以及各種影響藥效發揮的因素值等各種數據的歸納整理,進行數學公式形式的量化概念,進而系統化的闡明中藥的治病機理,以最終尋求一條真正效符合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化、標準化、現代化的中藥理論、科研、生產、應用的復雜系統,這就是中藥系統工程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中藥系統工程的重要性

中藥發展所經歷的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如漢代張仲景以經方 258 首治療百病,藥物僅百餘種。隨著人們醫療實踐的不斷發現,唐宋時期的中藥品種已經增加到數千種,方藥也增加到萬餘首。如孫思邈《千金方》內收方 5300 首,王燾《外臺秘要》收方 6000 餘首,明代《普濟方》收方 61739 首,這些都是在臨床實踐的不斷擴大,顯示了中華醫藥文化的光輝燦爛。在上述各個時期圍繞著藥性研究的理論著作有《用藥法象》,炮製與藥效研究方面的有《雷公炮製論》,製劑與藥效研究方面的有《修事指南》等等,無疑在當時都推動了中藥在臨床應用的進一步科學化,對理論的發展可說是一個飛躍。

目前,中藥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全國的普查結果,中藥品種現已達一萬餘種。輸入計算機的條目已有 132268 條(屬於 772 科),其中植物藥 11471 條(369 科),動物藥 1634 條(403 科),礦物藥 163 條。臨床應用的方藥達十萬餘方。這麼多方藥,究竟哪一張最為有效?如何篩選、對比共性、尋找最有效而又節約人財物力的篩選方法?只有在歸納個性的情況下,找出共性,擇優汰劣,才是方藥研究的根本。因為各種生物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由於進化和生態環境的改變,有些天然藥物極有可能改變或喪失其原來的效用。而且中藥研究的基礎學科已有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化學以及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等等幾十種。國家教委所規定設置的專業有中藥學專業、中藥製藥專業、中藥鑒定專業、中藥藥理學專業、中藥資源專業,都是圍繞著中藥的研究、生產、管理等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的,這些研究和成果,無疑為推動今後中藥學的進一步發展將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中藥研究的手段和科目,相互之間缺乏聯繫,未能統一在同一個目標之下,因此,其所取得的成果也只能是單一方面的數據,更難以全面判斷藥效的標準,這正是影響中藥學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之所在。對此,切不可等閑視之。

其次,從國際天然藥物及其製劑的市場需求量逐年上升,急需中藥科學量化標準的制定來看,建立中藥系統工程的必要性更是刻不容緩。   再從管理的角度看,以往的工作不但存在著分析研究多,綜合研究少;單味、單體研究多,復方研究少;局部研究多,整體研究少;西化指標多,中醫藥特色少等問題。還由於相互保密,缺少協調,以至重復研究較多,再加上經費極為有限。今後若能按照系統的管理方法,利用現有國力,借鑒國際前沿研究手段,進行大的協調綜合,方能克服這些困難,充分發揮現有的人財物力,開創最大的效益。

四、中藥系統工程的研究原則及任務

中藥系統工程的研究應當注重以下原則:


1. 強調研究的整體性,重視與整體有關的全部要素
  。即是說中藥整體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藥效。所有
  研究科目,不論是臨床應用研究、地道藥材研究
  、中藥鑒定、炮製、成份分析、藥理、方劑配伍
  、製備、工程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等等都屬於基
  礎的分支研究,也都是圍繞著充分發揮藥效這個
  最終的整體目標而服務的。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中
  藥系統工程的整體性。如果僅就某一焦點分支作
  單相再深入研究而不去考慮整體目標,也就失去
  了總體突破的機會,任何新藥的創製都是集中各
  個分支學科研究後綜合產生的創見。對於系統來
  說,一種藥只能是一個很小的要素,現在把中藥
  系統工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就可以進行系統的
  歸納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出所有中藥的奧秘及
  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找出共性。並且可以避免重
  復研究的大量浪費。

2. 按照系統的原則是強調研究的聯繫性。系統是通
  過聯繫的觀點而使中藥系統工程的各項工作具體
  化;相對穩定的聯繫構成中藥系統工程的結構,
  從而保障中藥系統工程的有序性。對於中藥系統
  工程,現提出以下設想:(參見圖 1)中藥系統
  工程是考慮到藥物與人體之間的密切關係,分成
  :中藥有效方劑與藥效工程中、藥地理環境與藥
  效工程、中藥鑒定炮製與藥效工程、中藥化學藥
  理與藥效工程、中藥製備工藝與藥效工程、中藥
  分析與藥效工程、中藥工程設計與藥效工程、中
  藥系統管理與藥效工程、中藥臨床藥理與藥效工
  程等九個分系統。各個分支系統既圍繞著中藥系
  統工程的最終目標,又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
  分成若干個等級的子系統或要素,展開向縱向發
  展。而各個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的聯繫則是通過控
  制實現的。至於中藥系統工程的橫向研究則應是
  相關的國家政策、攻關重點、研究協作、生產共
  性、供銷渠道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

3. 建立中藥系統工程是為了確立現代化、系統化、
  科學化、標準化(可以量化衡量)的中醫藥新理
  論為最終目的。因此,運用電子計算機建立中藥
  系統工程的數據庫,才便於對各個分系統研究所
  得的資料進行快速有效地綜合分析,為本系統工
  程的總目標選擇最佳方案。

五、中藥系統工程的層次性

系統學的原理為:系統結構具有鮮明的層次性。某系統從屬於更大系統,成為更大系統的一個要素,而系統的要素又可成為一個具有自己諸要素的更小系統。因此,從中藥系統工程而言,中藥是衛生系統的一個分系統,在中藥系統之下又分為有效方劑與藥效工程等九個較小系統。在這些較小系統下面還可以分為若干子系統,如:在有效方劑與藥效工程下面,按照這個系統的特點和工作需要還應該對方劑的配伍規律、方劑的治療作用、方劑療效的判斷標準、方劑的藥理作用、組成方劑後的有效成份、方劑療效的驗證、研究方劑的方法和手段……等等需要,分成若干子系統。醫聖張仲景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之中的二百多首方劑,僅百餘味藥物,只是運用不同的配伍和劑量,即可治療多種疾病,至今仍然切實有效地應用於臨床實踐。特別在日本國內的所有中藥生產廠家,都是按照厚生省的規定,只承認仲景方為漢方藥,足以見其影響之深遠。但直至目前對於“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規律,仍然沒有研究出其中的真正奧秘。這些,自然有待於我們這一代,通過適應時代需要而建立的中藥系統工程去加以解決。同時,還應該注意到的是有些問題還需要和其他系統工程相互借鑒、互為補充,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又如:藥化、藥理與藥效工程可以對方藥的單體化學、單體藥理作用以及方藥總皂■、總黃酮或不同極性段等藥效實驗的綜合分析等西化研究指標。結合對中醫藥理論傳統特色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和“七情和合”等配伍理論的相關研究所得出的指標,逐步建立起新型的現代天然藥物藥性學、藥性理論實驗方法學、方劑配伍方法學……等新理論。進而推動含有具體指標標準的新型天然藥物製劑的生產和應用。這些研究都具有子系統或要素的性質。所有分支系統或要素之間,不但相互聯繫,而且層次分明。它們都按照整個系統工程總目標的需要和控制,分級分項,逐步實施,有條不紊。至於各個分支系統如何劃分出更小系統,將留待各個分項之中進行討論。

此外,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分析,還需具備五性,即:集合性、關聯性、整體性、適應性和動態性。前三者,在以上的論述中已經涉及,現就適應進行一些探討。由於中藥系統工程是置身於整個世界的總體需要出發而產生的,而且,中藥系統工程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於世界的物質和人類本身之間的協調和利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必然會逐步揭開人類本身,以及人類與客觀物質之間的種種奧秘。因此,中藥系統工程還會伴隨人類社會而不斷延續,具有較長的生命期。尋求藥效迅速確切、使用方便、毒性最低的新型中藥及其製劑,就十分適應社會的長期需要。何況,幾千年來,中醫藥一直在維護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中不斷發展。據此而論,建立本系統工程的適應性已經十分明顯了。

還有最後的一點是動態性,正如客觀事實所反應的那樣,中藥系統工程是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環境之中,無論是藥物的生長環境、還是對於藥物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及其病情、加工製備藥物的工藝和設備……等等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而中藥系統工程所研究的也正是這種變化著地事物的變化規律及其數據。而且,中藥系統工程本身的研究也是在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出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往復中,在不斷取得新成果的基礎上,得到充實、更新和提高。因此,中藥系統工程的動態性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只有不斷地從變化之中,找出其中的規律所在,才能使中藥系統工程在實施中,隨時得到改進和完善。

六、中藥系統工程的發展方向

醫藥事業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保證人類健康服務的,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國寶,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又正在逐步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新的疾病也不斷出現,加上人們回歸大自然的要求,將會使中藥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中藥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後,難於適應客觀存在的要求。為了迅速解決這一矛盾,適應發展形勢而誕生的中藥系統工程一這門新興學科,首先應該注意引進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以便不斷充實和完善中藥系統工程體繫的內容,使之穩定、有效的進行運轉。本系統工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數學概念,進行人體生理、病理、治療機理以及藥效的量化研究。首先在藥效方面取得一定的量化指標,進而即可使中醫藥理論的全部量化。在這方面我們的設想是既對人體的各相關部分設出標準量數,又對發生疾病之後的不同狀況設出相應量數再對藥物的治療效果設出計量量數,這樣在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境界時的必須量數,再通過藥物和方劑藥效的規律性探討,找出藥物成份、藥理作用的規律性,盡可能給予一定的數學公式,以各個分支系統的研究為途徑,圍繞中藥系統工程的整體目標,逐步求得中醫藥理論所需的全部數據,形成現代化、科學化中醫藥理論的新體繫。

在中藥系統工程體繫的研究過程中,不但注意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歸納整理並建立中藥系統工程的數據庫;以豐富其研究內容。更應看到任何學科都是在綜合提高之後又可再行分化、重新組合,才能尋求最佳的發展狀態和規律。因為中醫藥研究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除了涉及上面所述之各學科外,還是一個與控制系統、智能系統等密切相關的系統。因此,中醫藥研究是一個與環境系統、人體系統研究密切相關的巨系統,其中許許多多錯綜復雜的交結點,都是一個個突破口,只有建立起中醫藥系統工程體繫,才能進而推動中醫藥學朝著現代化、系統化、科學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使中藥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良藥,力爭中藥特別是中成藥的出口佔據世界天然藥物市場的首位。到那時,中醫藥必然會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醫藥學的講壇上,成為國際共享的財富。

 

 

| English |主頁 | 公司背景 |

| 人體結構 | 急救知識 | 中醫護理 | 西醫護理 |

| 用藥指南 | 家居驗即知 | 保險常識 | 吃得健康 |

| 醫療教育 | 專家名醫談心得 | 健康快訊 | 健康與疾病 |

| 健康家庭 | 名醫醫院 | 生達健康系列 | 聯絡方法 |


本網站所提供資料及意見只供參考用途,並不能代表或代替醫生或醫學顧問的意見。
如訪客發覺身體不適,請諮詢閣下的家庭醫生或醫學顧問。
本網站提供的保健產品是用作促進身體健康,強化機能,並不能用作治療或防治疾病。
Copyright ©2001 LifeTech (Asia) Ltd.